春祭·2019·太原鹞子涧站
2019-04-04
这是我们参与过的,最奇特的一次春祭活动。
鹞子涧,一个偏僻的山村。这里离明长城遗址仅一步之遥。没有信号,没有网络,没有人烟。除了亘古的风声之外,别无他物。
我们坐着老乡的三轮车,车轮碾过乱石滩,时代跌荡又跌宕,起伏又起伏,不变的事物——
只有那块立在山岗,还有心中的碑。
1937年8月,国民革命军第72师434团在鹞子涧遭日军包围,程继贤团长及官兵1000余名,全部阵亡。
这块碑,立在离市区很远很远的高山上,人迹罕至
2013年至今,志愿者为逝去的先烈立下一块碑,碑前的鲜花和酒水在猎猎寒风中如此鲜活,仿佛先辈们的灵魂于此痛饮。其实,立碑对死者而言并无意义,立碑更多是为了生者,为了不被铭记的战士们而铭记。
乘坐着老乡马力十足的拖拉机,我们才得以上山
忻口战役前夕,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曾给妻子写信:“此次抗战,乃民族、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,抱定牺牲决心,不成功即成仁……余牺牲亦有荣。为军人者,为国家战亡,死可谓得其所矣!”
从山顶俯瞰,一片苍凉
斯人已逝,而正气震寰宇。2019年的春祭,我们翻山越岭,见过沧桑如同百岁老兵皱纹般的沟壑与天堑,也见过人迹罕至的烽火台旁,孤独伫立着的石碑。我们证明,我们存在,我们铭记。
志愿者明珠为英灵祭酒
太原的伙伴明珠先生说:“别人都说,我们在荒山野岭建块碑,有什么意义。但是真的没有意义么?带我们上山的乡亲都知道,那儿是抗日战士用命填出来的地方。他会告诉儿子,儿子会告诉孙子,这段历史会代代相传,不被忘却。”
六年来,来祭拜的志愿者虽少。场面甚至有些简陋。但是同样庄重和炙热,我们从各地乘飞机,坐汽车,再倒老乡的三轮车,一步一步汇聚到这片热土下,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曾经历史的温度。尊敬历史的同时,也传递着青春一代对历史的延续,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,回首曾经碧血黄花,历史上每一个时期总有一些人为这个民族承担更多的责任。历史不是过去,历史就在我们的脚下。因为我们注定也是这段历史中的过客。
献上花束
这就是立在心中的碑。
不远处,从平型关战斗遗址里挖掘出的子弹